峰会陷入僵局特朗普提前回国七国被摆了一道英国成赢家?!陷入僵局的意思
据环球网报道,当地时间6月16日晚,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前结束行程,离开了正在加拿大举行的第51届G7峰会。这一举动让本就分歧重重的峰会陷入更尴尬境地,七国集团内部的矛盾也被推向了风口浪尖。
此次G7峰会于6月15日在加拿大落基山脉附近的卡纳纳斯基斯小镇拉开帷幕。与以往不同,会前就弥漫着压抑的气息。加拿大总理卡尼担心与特朗普发生冲突,甚至表示放弃在峰会结束时发表联合公报的惯例。这一信号,无疑暗示了此次峰会的艰难。
会议开始后,各国分歧逐渐浮出水面。从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,本次峰会主要聚焦关税、伊以冲突、俄乌冲突这三大核心问题。然而,在这三个关键议题上,各国未能达成任何共识,峰会陷入僵局。
在关税问题上,日本作为美国的长期盟友,本期望借助G7峰会改善与美国的贸易关系。此前,日美历经五轮贸易谈判,均以失败告终。在此次峰会上,日本首相石破茂与特朗普进行了三十分钟的会谈,可结果依旧不尽人意。从石破茂会谈后的表情就能看出,这次对话并不愉快。
与日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。当地时间6月16日,特朗普和英国首相斯塔默在峰会上完成了美英贸易协议的签字仪式。根据协议,美国对英国部分出口产品实行关税减让。英国出口至美国的汽车在10万辆以内,关税从原来的25%降至10%,超出配额部分则征收27.5%的惩罚性关税;英国制造的飞机零部件、劳斯莱斯发动机等也享受免税待遇。作为回报,英国承诺采购价值100亿美元的波音飞机。从斯塔默的笑容可以看出,英国对这份协议相当满意。但美国凯托学会指出,该协议仅明确了部分商品关税调整,其他商品的处理仍悬而未决 。
随着伊以局势不断升温,呼吁双方冲突降级本应是峰会的基本共识,可特朗普却另有想法。伊以冲突爆发后,原本有望举行的美伊第六轮核谈判取消。特朗普陷入战略焦虑:直接介入可能促使伊朗退出核不扩散条约,推动和谈又可能要在伊核问题上妥协。因此,他拒绝签署七国集团拟就的呼吁伊以冲突降级的联合声明,为美国保留战略回旋空间。
在这个问题上,美国与G7其他成员立场差异明显。出于人道主义担忧,其他成员对以色列态度更强硬。英国首相斯塔默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双方克制,避免冲突升级;日本首相石破茂更是严厉谴责以色列的袭击“不可容忍”“极其令人遗憾” 。最终,联合声明草案经过修改,特朗普才同意签署。声明敦促中东地区敌对行动降级,重申对以色列安全的支持,同时强调保护平民以及伊朗不能拥有核武器 。
在俄乌问题上,特朗普的立场与欧洲国家大相径庭。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7日报道,特朗普表示有意拖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,希望俄乌双方尽快达成协议。而欧洲各国原本希望借助峰会,推动美国与欧洲在对俄制裁上统一战线,显然这一目标已经落空。
值得一提的是,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亲赴峰会求援。但由于特朗普提前回国,泽连斯基未能与他会面,加拿大也因美国反对,放弃了G7就乌克兰问题发表强硬声明的计划。泽连斯基表示,已告知G7领导人“外交正处于危机状态”,呼吁他们敦促特朗普“使用实际影响力”促使战争结束。他还指出,“美国总统目前对俄罗斯施加的压力还不够” 。一些乌克兰官员甚至表示,不确定泽连斯基是否值得参加下周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北约峰会,因为特朗普是否出席也未可知 。
从表面上看,英国在此次峰会上似乎是赢家,与美国达成了贸易协议。但深入分析,这份协议对英国的影响还有待观察。一方面,协议虽降低了部分产品关税,可也设置了诸多限制,如汽车进口的配额限制。另一方面,英国与美国达成协议,引发了欧盟其他国家的不满,被指责“背叛盟友”。这可能对英国与欧盟的关系产生负面影响,毕竟英国脱欧后,仍需与欧盟保持紧密的经济联系 。
从更宏观的角度看,G7峰会的僵局凸显了美国与欧洲盟友之间日益加深的分歧。近年来,七国集团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持续下降,在气候变化、能源安全、发展减贫等重大议题上成果寥寥。此次峰会,美国的单边主义做法更是让欧洲国家感到不满,欧洲舆论认为特朗普政府强调美国利益至上,在经贸、安全等领域对盟友出手,让欧洲对美国的信任逐渐瓦解,不少国家开始着手“去美国风险” 。
此次G7峰会的种种状况表明,七国集团内部矛盾重重,已难以形成有效合力。未来,七国集团将走向何方,是继续维持表面的团结,还是进一步分崩离析,国际社会正拭目以待。而在这一过程中,各国如何平衡自身利益与集团利益,将是摆在它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