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房产深圳房地产的容积率降下来了
地块面积10898.05平米,建面27200平米(含住宅2.66万平米,商业5000平米),容积率≤2.5。。跟之前一样,没有了任何限制——无“房地联动”价高者得、无限价、无90·70、无保障房配建。
地块以82700万元起拍,共吸引8家房企竞买,竞价65轮,联发集团最后以12.12亿元竞得,溢价3.85亿元,溢价率46.55%,综合楼面单价44558.82元/平方米。
现在开发商买地的测算,都是以现有房价作为计算基准了,现价条件下能够盈利才叫算得过账。按照这个来测算,项目周边的高层二手房平均价格大概在6.5-7万/平米(估计后面根本卖不到)。但是这个项目地块太小,没有社区,在“风水”上也许会有抗性。这是它的一些弱点。
照此来推,如果按照先前高层逻辑,开发商出价肯定猛了。完全成本可能都要去到6万/平米了,1年内开盘,市场也许能够接受6.5万/平米吧,也赚不到几毛钱。
在这之前,你在龙华不可能看得到,住宅用地会有2.5的容积率那么低,别说2.5,5.5都不可能。
注意,这块地是2.5的容积率,这个容积率比它附近合正中央原著的容积率都低——后者容积率2.6,而合正中央原著是做的多层+高层的混合设计,这是一线以下容积率楼盘的常规做法。
是以,开发商拿这块地,未来也一定是/也只能是往“低密度”产品里设计,类似当初的合正中央原著,做低层低密+高层搭配的类别墅产品。这一点,在它的设计要点里,也展现得很清楚。而且,还有一点,照这个容积率来计算,总成本没有我们平常看到的超高层那么高,建造周期也会短一些。
总之,计算这块地,显然不是按深圳人已经习惯了的高层、超高层楼盘来作为价格基准的。最终,一切要看开发商的产品创造能力,做得好,也许能够把这块“化腐朽为神奇”。它未来要卖的对象,一定是龙华本地或者对别墅有钟情的土豪,但那个三角形就是硬伤。
往前看,在深圳卖2025年第一块地的时候,大运地块,容积率是4.97,基本上5.0了。那时候,深圳还没有开始执行住建部的新国标。从4月开始,住建部新国标开始出炉,标志着中国房地产产品的重大结构调整出现,各地纷纷开始调整动作。
广深是属于IV气候区,高层限制在18-36层,容积率限制2.8-3.1。作为深圳,你不一定要严格执行,但是这也意味着,过往那种完全不考虑宜居性的拼命拔高容积率、向天空发展的思路,已经“寿终正寝”了。
由龙华这块披萨地开始,可以说,深圳正式宣布,也进入了调降容积率的周期。比如说,最近的宝中南街坊地块,是一个典型的案例。
其一,超高层,通过把住宅容积率无限逼近上限6.0,来统一做超高层。要知道,住宅高容积率设计,在全球大都会都是仅局限于地铁站周边500米范围内才做的,深圳过去数年,几乎是将这一容积率推广到所有住宅楼盘上。
其二,在住宅容积率做到极限的基础上,深圳规土部门还不满足,继续大搞商住混合,通过叠加大量的商办体量乃至将商业变为主导功能,来继续拔高整个楼盘的容积率。这就是为什么,我们会在很多项目上看到,容积率动辄都是8.0、9.0、10.0乃至更高,感觉个个都是CBD的开发模式。
南街坊地块的流拍,可以说暴露了深圳高容积率、胡乱规划的弊端(这也是业界常年呼吁要改变的)。这一弊端在新国标出炉之后,开发商再也不买账了。以前是没得选,现在你还搞这种玩法,摆明着要开发商接盘亏钱。
是以,在5月份,这个大项目调规了。1、下调容积率:DY01由5.7降至3.7,DY02由5.0降至4.2;2、调整主导功能:DY01和DY02的主导功能均从“商业服务业、居住”调整为“居住、商业服务业”,居住在前了;3)商业面积削减。此前该宗地规划商业102500平米、酒店35000平米;调规后,商业建面削为30150平米,大大削减!
其它的地块身上,我们也都能看到,这样的变化正在发生。比如6.6挂牌出来的梅林关宅地,容积率下修到了2.8,这在以前同样是不可想象的事。
这块地面积21820.58平米,建面61090平米,容积率2.8,其中住宅59870平米,商业600平米,纯居地块。
重点来了,在设计要点上,和龙华披萨地块同样,多层、高层设计。它未来的产品样式,也将同样是别墅叠拼+高层的混合。
这些都是偏重点、核心区位、低密度的产品,其它的在城市副中心——大运、光明,我们同样也都看到了容积率下修的明确证据,这些之前官方都已经披露出来了。
比如光明,先前的地块的容积率普遍都是去到4.5那么高,但是现在释放出来的新地块,基本都是在4.0以下,低的甚至在3.0。如上所言,可以不完全严格的执行新国标,但是再想着像当初那样,死命的拔高,不可能了。(光明最初的规划精神,就是围绕着那几个地铁站做高密度开发,余下的区域留出大片的空地做公园,但是搞着搞着,容积率就全上去了)。
第二,和杭州、上海一样,深圳不但是拿出了好地块出让,不但是下修了容积率,而且开始拿出“低密度”地块来卖。
2)未来建成的住宅产品,是“好房子”,可以有更好的宜居性,能够得到买房人更好的接纳,有助于房地产市场“止跌企稳”。
3)低密度项目在超大城市依然是拥有比较好的稀缺性,依然有众多高净值人群愿意住得更好,开放这一产品线,能够让深圳出现更多“线)在城市范围内大量减少超高层,会有助于修复整个城市的景观界面,让深圳看起来更加的宜人,而不至于成为一个像香港那样的“石屎森林”。
至于风险点,在于两类物业,第一类是旧改,正在推进旧改项目的开发商、买了旧改回迁房的买家,这些在未来很难再有竞争力(当然,主要还是看项目地段,大部分条件一般的旧改会丧失竞争力)。第二类是现有的住宅,尤其是超高层产品,会面临“好房子”们越来越大的冲击。
到今天上塘这块地为止,深圳今年卖了两块宅地,收金一共是42.77亿。而时间已经到了年中,对比过去2年的卖地金额,下半年深圳应该是非常密集的卖地。全年度,我预期相对乐观些,考虑到即将释放的地块条件普遍都要比去年好,今年的卖地金额应该很容易就回到400亿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