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气象预警生成“工厂”2025年6月5日
如今,气象预警信息已经成为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防线。那么,这样一条气象预警信息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?
1.风云气象卫星24小时不间断地扫描地球,获取大气相关的多类遥感数据,每5分钟传回一张覆盖全球的“大气CT影像图”
2. 地面上的7.6万多个自动气象站,如同近地面大气的神经末梢,实时监测温度、湿度、风速等数据
4.我国的540多部天气雷达组成了天气雷达观测网,每6分钟更新一次回波图,时刻关注大气运动和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情况,精准捕捉云滴(直径为几微米到100微米,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)和雨滴的状态和变化
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,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正日夜不停地运转。它将大气运动规律转化为包含数亿个方程组的数学模型,通过将每天最新的观测数据输入到方程中,并经过每秒亿亿次的计算,推演出未来天气变化。
我国现已实现分辨率达5千米的“网格化预报”。这相当于把中国划分为无数个5千米×5千米的“天气格子”,每个格子都有独立预报,目前空间分辨率正逐步向1千米改进。
AI这个“数字预报员”也开始学习过去几十年的天气档案,科研人员正逐步给天气预报装上“智慧大脑”。
当计算机输出预报结果后,真正的决策挑战才刚开始。在给出最终的预报预警结论之前,预报员通常会对计算机给出的预报产品进行人工订正。这个过程犹如医生会诊,既有对比不同资料的交叉验证,也有对相似历史个例的经验分析。
我国现行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用蓝、黄、橙、红4色,构建起14类气象灾害的防御网。这4种颜色分别表示一般、较重、严重和特别严重的气象灾害。
不过,全国各地的预警信号发布标准并非完全统一,预警体系暗藏因地制宜的智慧。同样为50毫米降水量,对江南水乡可能只是“润物细无声”,但在西北高原地区却可能引发灾害。因此,关注当地的气象预警格外重要,切不可跨省“抄作业”。